行业动态
山西新闻网|华晋焦煤金达煤业:“智汇”五小 创新赋能发布时间:2025-04-25  来源:山西新闻网  访问量:

      在煤炭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壮阔征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成为了驱动企业持续进步、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动力源泉。华晋焦煤金达煤业以“五小创新”为支点,撬动起矿井高质量发展的杠杆,这座现代化矿井正以科技创新为墨,在传统产业的画卷上挥毫泼洒出智慧矿山的崭新气象。矿长张文斌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五小创新,小的是个头,大的是能量。它让我们看到,只要用心琢磨,再小的岗位也能迸发大能量。这些看似微小的发明创造,就像点亮井下黑暗的明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落在肩头的轻松,刻在心里的安全感。”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智慧汇聚下,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这些成果犹如点点繁星,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筑牢了坚固防线,为降本增效开拓了广阔空间,全方位地为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精准聚焦问题 创新有的放矢


      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向来比较复杂,众多棘手难题相互交织,犹如一道道枷锁,严重制约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在综采工作面这一关键作业区域,乳化液作为液压支架得以稳定运行的关键工作介质,其配比的均匀程度对整个生产流程的顺畅性与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乳化液配比装置由于搅拌结构设计存在局限性,长期处于固定模式,致使在混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混合死角。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乳化液浓度难以稳定维持在理想状态,过高的浓度增加了乳化油的不必要消耗,使得生产成本大幅攀升,而过低的浓度则严重影响液压支架的支撑力,极大地降低了液压支架上立柱和千斤顶的使用寿命,为安全生产埋下了巨大隐患。


      与此同时,在11201运输顺槽的掘进作业现场,特殊的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该区域所采煤层为11#煤层,其上覆9#、10#煤层均已采空,与10#煤采空区的层间距平均仅为3.5m。如此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得11201运输顺槽的掘进循环进尺不得不由以往较为理想的1.0m缩短至0.8m,最大控顶距为1.1m,最小控顶距则为0.3m。更为棘手的是,工作面所采用的掘进机型号为EBZ-160,其原有的机载临时支护框架长度为1.6m,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面对缩短的掘进循环进尺,该框架显得过长,无法与顶板实现完全紧密接顶。为了确保临时支护效果,施工人员不得不借助背板、木楔等辅助工具进行背顶操作,这一过程不仅极为繁琐耗时,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创新成果频出 技术亮点闪耀


      面对上述严峻挑战,金达煤业的技术团队并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迎难而上。由程应天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技术骨干牵头,全力投入到“一种提升水与乳化油均匀混合度的矿用乳化液配比装置”的研发工作中。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深入研究流体力学原理,并以此为理论基石,精心设计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其中,传动组件作为整个装置的动力传输核心,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动力的高效传递与精准控制,确保在不同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隔板的设置则巧妙地将配比箱内部分割出混合腔和动力腔,实现了功能区域的有效划分,避免了不同工作环节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可伸缩的搅拌主轴更是整个装置的创新亮点所在。当搅拌主轴在动力驱动下开始转动时,离心力的作用使其如同灵动的舞者,在特定轨道内做有规律的伸缩运动,循环往复地改变搅拌半径。这一独特设计使得液体与搅拌叶片的接触面积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增加,从而实现了乳化液的充分混合,有效解决了传统装置存在的混合死角问题。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验证与优化调整,此创新成果最终成功获得专利(专利号:ZL202211004582.1,授权公告日:2024年08月06日),这一专利的获得不仅是对团队研发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彰显了其技术在行业内的先进性与领先地位。


      在掘进支护领域,“小循环掘进机机载临时支护适配改造”成果同样表现出色。技术团队在深入调研现场实际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掘进工艺要求的基础上,严格遵循适配原则,对机载临时支护框架长度进行了精准优化。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模拟实验以及现场测试,团队最终确定将框架长度由原本的1.6m精准缩短至1.0m。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凝聚着团队无数的心血与智慧。经过改造后的机载临时支护装置,能够与顶板实现完美贴合,在临时支护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有效解决了以往支护过程中存在的接顶不严密、操作繁琐等难题,为后续永久支护施工的安全开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应用成效显著 推广前景广阔


      这些来之不易的“五小”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当新的乳化液配比装置投入使用后,乳化液混合均匀度得到了质的提升,浓度能够稳定保持在4%这一理想水平。这一稳定的浓度不仅使得综采液压支架等关键设备得到了全方位的有效保护,设备维修率更是降低了30%。设备维修率的大幅下降,意味着设备能够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设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更为重要的是,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系数得到了大幅提升,为井下作业人员创造了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从经济层面来看,新装置的应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每月节省设备配件费用约8万元,每年节约人力成本及配件费用高达127.2万元。这些经济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创新成果为企业降本增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综采一队队长柯国强由衷感慨道:“过去,乳化液配比不均一直是我们综采工作面的‘老大难’问题。浓度高了,油浪费得让人心疼,浓度低了,支架不稳,随时都有顶板冒落的风险。每次看到液压支架‘闹脾气’,我们心里都悬着一块石头。现在好了,新的配比装置就像个‘智能管家’,把乳化液调得刚刚好。支架稳了,设备故障少了,我们干活时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而经过适配改造的机载临时支护装置,在掘进作业现场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临时支护时间从原本的25分钟大幅缩短至16分钟,用时缩短了36%,这一显著的时间缩减极大地提高了掘进作业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不再需要使用背板、木楔等辅助工具进行背顶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得到了显著降低。据统计,按照平均每天5个循环计算,每天可相对节约1.0小时的作业时间,这使得掘进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在经济效益方面,该装置的应用每月节省设备配件费用约0.05万元,每年节约成本15万元。目前,该装置已在二采区11#煤层的11201运输顺槽、11201回风顺槽两个掘进工作面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施工人员反馈,改造后的支护装置操作更加简便快捷,安全性能更高,为掘进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掘三队队长张鹏飞对掘进支护的改造更是感触颇深,“以前用那个老长的支护框架,每次支护都得和顶板‘较劲’,又是背板又是木楔,费时费力还不安全。现在好了,改造后的支架就像量身定做的‘保护伞’,严丝合缝地贴着顶板,支护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兄弟们再也不用为了背顶爬上爬下,安全系数成倍提升。”


      金达煤业正以“五小创新”为引擎,驱动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轮并进。这些创新成果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可借鉴经验。从井下到井上,从设备到工艺,科技创新的基因已融入企业的血脉,为这座矿井注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未来,该矿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路上注入更多的智慧与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扫一扫,
关注我们